第11章 第五次战役(3)雪马里围歼英精锐
作者:行早的鱼   不能忘却的197653最新章节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在三八线附近全面打响。

    战役一开始就遇到了情况,平壤东边,志愿军最重要的后勤储备所三登即被炸,损失粮食300万吨以上。我军火力薄弱,后勤跟不上,又毫无制空权,在西线难讨到便宜。

    志司调整部署,志愿军西线作战由王近山指挥的第3兵团(包括第12军、第15军和第60军)正面发起突击,将东西线敌人分开;宋时轮指挥的第9兵团(下辖第20军、第26军、第27军以及13兵团中伤亡较少的第39军和第40军)从左翼进攻,以空前猛烈的炮火猛轰南韩军防线。杨得志指挥的第19兵团(包括第63军、第64军和第65军)从右翼展开突击,吸住美军主力。

    同时,人民军第1、第3、第5军团在两翼实施包抄,进行战役迂回。

    在这次战役中,负责左翼出兵任务的第9兵团,共编有5个军,是所有兵团中兵力最雄厚的一个。第39军正面迎战的是美军的第1陆战师,紧随其后的是美军的第1骑兵师,这两支部队都是美军的王牌,因此敌情顾虑也比较大。

    战役初期,第26军和第39军仍然侧重于两翼防守,只有居中的第27军、第20军和第40军承担进攻任务,正面从葛岘洞到将军山,战线宽约15公里。宋时轮后来分析,按照通常的作战原则,在如此狭窄的战线上应该只使用3个师,但当时却部署了6个师,主要是因为担心一线突击兵力不足。

    因此,决定由第20军和第40军并肩突入,突破后向两侧扩展,彼此形成互相依托的态势;同时,第27军负责向永平方向阻击,防止美军第25师增援,确保第20军的翼侧安全,实际上起到了钳制作用。由此,第9兵团的攻击部署形成了“以第20、第40军为主攻,第27军钳制”的配置。

    4月22日傍晚,全线反攻正式打响。

    第40军的两个一梯队师作为战役突破口的部队,于16时至18时之间发动了攻击。

    4月23日,第40军继续推进攻势。

    在团参谋长刘玉珠的指挥下,第40军118师354团3营,不畏敌军的空中和炮火封锁,翻越海拔超过1000米的高山,沿途突破敌军五次阻拦,以每小时8公里的速度迅速向纵深推进,终于在当日午夜24时抵达加平东北的沐洞里。

    3营一举创下世界陆军作战史上,攻击速度的世界纪录。

    但由于刘玉珠率部冲锋太快,与大部队脱离。一下子冲进了英军王牌部队27旅防御阵地,这27旅是英国皇家卫队出身,下辖3个步兵营,一个坦克营,一个炮兵团,一个迫击炮连。火力配比超过刘玉珠所部30倍,而且是参加过二战的老兵,因此说,无论是作战经验还是武器装备都远远超过刘玉珠这个营。

    由于是夜晚,刘玉珠所部根本不知道对面的敌人是谁,以为还是韩国军队,于是双方趁着夜色打了一夜,于是又一个世界军事史上的战争奇迹诞生了,500名志愿军战士居然打穿了6000多名英军防御阵地。

    等到天亮以后,500名志愿军战士已经纵向插入英军1500米处,直到现在刘玉珠所部才知道和自己打仗的是谁,而此时的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也得到了英军的报告,英军27旅遭遇攻击,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刘玉珠所部500人真是英勇的一支队伍,8个小时急行军60公里,追击十倍于己的韩国军队,一路上打了六次胜仗,后在被英军包围的情况下。居然打穿了十倍于己的英军包围。

    但此时已经天亮,英军已经看清了志愿军的实际情况。

    现在刘玉珠所部已经是孤军深入,陷入英军包围之中,在此情况下,刘玉珠稳住心神,就地阻击英军前进。而英军在看清形势以后,开始对这支孤军深入的志愿军展开围剿,我军的伤亡越来越大。但英军由于怕死,也不敢冲锋。

    这时候,团参谋长刘玉珠和3营营长李德章都希望自己留下,而掩护对方离去,这份感情真的很难得。最后,团参谋长刘玉珠带着警卫班冲向英军,壮烈牺牲。由于敌众我寡,最后营长李德章也重伤倒地,500名战士几乎全部阵亡。这时候我军大部队赶到,英军只好后撤,营长李德章被抢救过来。

    战后,志司给这个营立四个一等功。

    英军27旅在给联合国军报告里写道:属于我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要想击败中国军队,除非上帝戴上钢盔去参战。

    李德章1994年病逝,朝鲜战争时任40军政治部主任的李伯秋特赠挽联一副:

    难得志宏胆大,身先士卒,万事汤火不避;

    向来心直口快,坚守信义,一生肝胆照人。

    第120师的表现同样不凡。该师的第360团在进攻过程中发现美军一支炮兵部队正沿公路南撤,立即展开冲击,将敌人逼到一处绝境,一侧是陡峭悬崖,另一侧是河床。迫使敌人弃置全部装备,狼狈逃窜。战后清点的战利品包括155毫米自行榴弹炮12门、105毫米榴弹炮10门、75毫米战防炮3门、高射机枪25挺,以及若干辆坦克。

    4月24日,第120师成功占领马坪里,并推进至预定位置。

    经过两天的激烈战斗,第40军深入敌方纵深50多公里,成功完成战役割裂任务,歼灭了韩军第6师和美军第24师的部分部队。与此同时,第39军的第115师和第116师在华川附近展开攻势,配合第40军第120师的一部兵力,将美军第1陆战师隔离在北汉江以东,并迫使其后撤。

    第20军、第27军和第26军在正面敌军展开进攻的同时,第40军和第39军也在实施战役分割。

    按照战前部署,第20军和第27军作为兵团的一梯队,主要向机山里和抱川方向发起进攻,第一阶段歼灭英军第27旅,第二阶段分割并消灭美军第24师;第26军作为二梯队,首要任务是进行牵制,确保第27军右翼的安全,随后配合第20军和第27军围歼美军第24师或第25师的一部分部队。

    由于英军第27旅在战役发起前已撤出前线,由第28旅接替并转为预备队,因此该方向的攻击重点转移到了韩伪6师和美军第24师。

    第20军和第27军的部队在第一夜均成功完成了突破任务,到23日夜晚,两支部队分别推进了15到20公里。

    美军战史对这一方向美韩军队的溃败情况作出了如下描述:

    晚8时,中国第20军60师部队对韩伪6师防线发起猛烈攻击。在缺乏炮兵支援、仅有少量其他火力配合的情况下,前锋第179团突袭了韩军伪6师2团的一个营。敌军通过防线中央的一个缺口突破,一部分部队绕到第19团和第2团的背后,另一部分则继续向第7团发动进攻。

    在短短几分钟内,韩军的两个团便陷入了激烈的混战。随后,第七团紧随溃退中的第二团步伐,也加入了慌乱逃亡的队伍。武器装备和车辆被抛弃,散落在无人驻守的阵地上以及撤退的道路上。

    随着韩军四处溃逃,原本为他们提供火力支援的炮兵部队暴露在敌军眼前。韩军第27炮兵营的士兵抛弃了武器仓皇逃窜,而美军炮兵虽带着全部装备试图撤退,却在狭窄的通道上遭遇敌军袭击。大批涌动的人员和车辆最终堵塞了道路。

    当美军第2化学迫击炮营c连、第2火箭炮兵连与第92装甲炮兵营汇合时,所有主战装备已悉数遗失,而第987装甲炮兵营也仅带回了半数的武器装备。

    经过整整一个夜晚的撤退,韩伪6师的师长及其参谋机构在距离原阵地以南10英里的地点集结了约2500名官兵,建立了一定的秩序。这一过程中,美军第24师的右翼和第1陆战师的左翼完全暴露在敌人面前。

    由于面对的敌军迅速溃退,第9兵团各部队的突破并未遭遇太多阻碍,但这对实现歼灭敌军的目标十分不利。宋时轮和陶勇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连续下达指示,要求各部队不要让正在撤退的敌人逃脱。

    然而,由于战前第9兵团各部的部署仅限于突破并分割眼前之敌,并未预料到敌人会如此迅速撤退,也没有针对这种情况的预案,导致部队普遍反应不及时。

    在接到兵团的多次指令后,各军进行了重新部署,要求部队遇敌时,不论其部别和番号,只要有机会就迅速包围并歼灭敌人。尽管如此,因敌军撤退速度极快,仍无法成建制地将其整团或整营包围并歼灭。

    第20军在战后总结中,对此次美军的撤退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六条:

    首先采取进攻姿态,互为策应,以猛烈炮火进行拦截,各部迅速收缩,无论编制如何,皆向主力集结。

    第二,派遣小股部队担任后卫任务,依托公路沿线各据点逐步接应,撤退队形则安排坦克为前导和后卫,并派遣飞机进行掩护,部队沿着公路多路纵队推进。

    三是在撤退时若遭遇堵截,便动用飞机和炮火进行猛烈轰炸,并以坦克为主力沿公路争夺制高点,若未能成功,则由步兵另寻小路突围;若遭遇腰部或尾部袭击,则趁混乱中迅速逃窜。

    四是寻找我方的薄弱环节,借助强大的炮火、飞机和坦克掩护,强行突围,或者派遣少量部队猛攻我方主阵地,吸引我方主力注意,而其主力则趁机突围逃跑。

    第五,当我在打开缺口后向纵深穿插时,敌方则以两翼主力向纵深集中,力图利用地形或要点重建新的防线,以阻止我方进一步推进。

    在撤退道路的两侧及重要地段埋设地雷(包括多种杀伤人员的地雷),同时利用飞机或炮火摧毁桥梁,以拖延我方追击。

    韩军的撤退行动与美军有所区别,表现为“依仗外援,气势汹汹而来,但在被我方突破后,便迅速溃散隐蔽,或分散成小股潜逃至指定位置重新集结;遇到我方大部队时则分散隐蔽,若遇到我方小部队则进行袭击杀伤”。显而易见,志愿军当时尚未掌握有效的战术,能够在敌军以这种方式撤退时将其成建制地全歼。

    在战斗中,第20军曾遇到一次绝佳的机会,能够大量歼敌。

    4月25日拂晓,第20军60师的前卫团(第179团)因为走错了路,误打误撞地爬上了云岳山。大约8时,他们在山顶意外地发现美军第24师的主力正在沿着山下的公路撤退。放眼望去,车队绵延不绝,首尾相连,接近千辆。

    然而,面对陡峭的悬崖峭壁,部队无法及时发起进攻。第60师立即向军指挥部报告,并命令后续的第178团迅速前出,配合歼敌,计划在14时前做好出击准备。可是,由于进攻时间拖延太久且对敌人的监视不够严密,该敌军于中午13时向南撤离,只有后方约一个步兵营因滞留而被截断。

    第60师直到15时才发起攻击,最终只俘虏了50余名敌人。这原本可以成为一场盛宴的战机,结果却变成了一道小点心。

    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一下联合国军在撤退过程中所采用的“磁性战术”。不得不说,李奇微是美军为数不多的军事天才。他发明的磁性战术,便是利用快速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向敌方穿插,辅以空降部队机降与地面主力部队的配合,对敌人施以机动化打击的战法。在这其中,“敌后空降”发挥着巨大作用,可以抓住敌人缺乏大纵深防御的弱势,使其处于运动战中难以及时调整,对其做出阻击的战术。

    而大纵深防御,就是指在军事领域,一种以多道防线、多层配置为基础的作战策略。

    在“磁性战术”中,当志愿军突破一道防线或进攻到一个新阶段时,就会遭遇“联合国军”设立的强大抗击和反击力量。

    志愿军就不得不在消耗大量兵力的同时,进行反复穿插迂回,实现突破。这就给“联合国军”提供可乘之机,他们就在等待这个时刻,一方面,出动部分兵力与志愿军拉扯。另一方面,则把重心放在后撤上,借助机械化和摩托化装备速度快的特点,拉开距离,建立新阵地。

    “联合国军”每次战败撤退的距离为20到30公里,而志愿军徒步一夜的距离也差不多是20到30公里,如此吻合的事情,绝非巧合。美军机械化部队每次撤退30到50公里只需要1到2小时,而我军却需要付出几乎一夜的时间。

    当次日已经行军疲惫的志愿军趋于迫近时,“联合国军”早已占领阵地。

    志愿军之前以战役突然性和凭借出奇制胜的战术优势难以发挥出来,自然而然,也就难以获得歼敌战果,运动战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天明追击到敌人预设阵地后,会遭到敌军空炮火力的袭击。当志愿军不敌火力后撤时,“联合国军”就又集中力量全线反扑。轰炸机在天上对地面进行轰炸,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相互配合,对志愿军进行纵深打击。

    磁性战术,很好的克制住了志愿军的锋芒,让人有一种有力使不出的感觉。

    在抗美援朝第四次、第五次战役中,美军就大肆采用这种“磁性战术”,使我军损失惨重。

    这种战法可以说李奇微深深的抓住了志愿军后勤补给困难的弱点,进行的针对性战术。这次战役发生时,“磁性战术”已被熟练运用,但具体的执行者并不是李奇微本人,而是接替他担任第8集团军司令的范弗里特。

    志愿军的三支突击兵团出其不意地迅速突破了范弗里特的防线,但他依然镇定自若,一边指挥部队有序撤退,一边组织对志愿军的有效反击。联合国军迅速调整,范弗里特严格执行“磁性战术”,指挥联合国军主力向平壤方向撤退。

    临津江北岸驻扎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第63军,作为渡江的第一梯队。该军下辖的187师、188师、189师曾是华北和西北战场的主力部队。两个月前他们刚参与了第四次战役的阻击战,如今他们人员完整,士气高涨。他们还刚刚从国内换装上苏联制轻武器,并增加了炮兵配置,在平均火力上超过了先期入朝的部队。

    第63军军长傅崇碧出奇制胜,巧妙利用敌军认为中国军队不敢在白天行动的心理弱点,指挥187师在白昼时分多路隐蔽接近临津江,执行右翼出兵任务。

    第63军187师于4月23日凌晨,强渡临津江,迅速攻占英29旅的防御阵地。187师勇猛穿插,越过崎岖山路,粉碎敌人拦阻,夺取了绀岳山这个制高点,切断了英29旅和美3师的联系。

    随后,187师向沙器幕方向渗透,切断了雪马里地区守敌的退路。入夜之后,中国军队一举突破敌人在临津江设下的严密防线,迅速冲过去包围了掩护美军撤退至汉城的英国第29旅。最先被消灭的是英29旅的比利时营,顷刻间灰飞烟灭。中国军队的战功簿上再添一笔,又一次击败了一支国家军队。

    4月24日凌晨,第187师560团主力前后夹攻,攻占了雪马里北部的高地,将英军第29旅的格罗斯特营(全称为“格洛斯特郡团第1营”)以及配属的炮兵和坦克分队,约1000人,全部包围在雪马里地区。

    格罗斯特营是英军的一支老牌劲旅,因1801年在埃及远征期间于亚历山大战役中表现优异,获准在军帽后佩戴“皇家徽章”,因此被称为“皇家陆军双徽营”,也有“光荣的格团”之美誉。

    面对这支英国精锐部队,志愿军战士毫不畏惧。其中一位名叫刘光子的战士,冒着英军密集的弹雨,独自冲向敌方阵地。英军士兵惊恐地发现,这个战士的裤子已被子弹撕成碎片,四周尘土飞扬,子弹四处飞射,然而他却奇迹般地越冲越近。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不怕死的战士,吓得口喊“上帝”四散逃跑。刘光子冲上阵地后,焦急得直跺脚,大声喊道:“这么不禁打,还叫什么皇家鸟营?”他一边喊,一边朝溃散的英军扫射,没想到几发子弹竟把藏在他脚下山坳中的一大群英国兵给惊了出来。

    这群人突然从茅草丛中冲了出来,吓得刘光子一激灵。他先甩出一颗手雷,随后一手端着冲锋枪,一手握着另一颗手雷,猛地跳上英军中间的一块大石头,高声喝道:“龟儿子,给老子老实站好,举起手来!不然全杀了你们!”这群英国士兵被吓得魂飞魄散,连反抗的念头都没敢有,全都乖乖举起了双手……

    刘光子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了一等功,并获得了二级孤胆英雄的荣誉称号。他以单枪匹马活捉整整63名英国俘虏,创造了志愿军中个人抓俘虏数量最多的纪录!

    英军在被围之后,很快意识到面对的是一支强大的对手。他们迅速做出了保命为重的决定,这正是英美作战的一个特点。士兵们在纵深炮火的掩护下向南突围,在晨雾中遇到了560团1营的截击,被迫缩回雪马里及235高地,进一步陷入志愿军的包围圈。

    该部队被包围后,立即在“联合国军”内部引发了恐慌。李奇微接到消息后,迅速飞往朝鲜,与范佛里特、第1军军长米尔、本以及负责指挥第29旅作战的美军第3师师长索尔等人一起,商讨解救方案。

    在第二次战役中,英军第29旅下属的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第1营,曾因掩护美军撤退而被志愿军全歼。而在此次战役中,该旅又因负责掩护美军翼侧,再次面临相似的命运。

    这对美国来说,实在是一件难以向盟友解释的尴尬局面。从军事角度看,失去一个营仅具战术意义,但从政治层面,它可能对美英关系以及“联合国军”内部的凝聚力造成不小的影响。

    因此,李奇微把解救这支英军部队看作一项重要任务,决定派出美军第3师第5团的两个步兵营,辅以一个坦克营和一个野战炮兵营,组成一支强大的救援力量,并与韩军第1师协同作战,从西向东发动反攻,力图在志愿军的包围圈中打开一个缺口,将格洛斯特营从绝境中解救出来。

    同时,英军第29旅也组织了救援行动,在24辆坦克和十余架飞机的支援下,向雪马里地区发起攻击推进。

    志愿军阻援部队依托有利地形,顽强展开阻击,给美军、英军和韩军的各支救援部队造成了重大伤亡。尽管最近的救援部队距离被围困的英军不到2英里(约3.2公里),却始终未能与其会合。

    25日上午8时,担负主攻任务的第187师560团发起了最后的攻击,对被压缩在雪马里狭小地域内的英军残部展开最后一击,彻底歼灭了被围之敌,缴获火炮26门、坦克18辆、汽车48辆,以及大量作战物资。这支皇家精锐部队的覆灭给英国军政当局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美英之间的矛盾。

    尽管格洛斯特营全军覆没,但他们坚守阵地长达60小时,成功牵制了志愿军的进攻部队,为美军的撤退和防线重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战后,韩国将格洛斯特营最后坚守的雪马岭西山(235高地)重新命名为“格洛斯特山”。

    2010年11月11日,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在韩国首都出席“G20”峰会期间,特意前往这一高地,向“朝鲜战争中一场残酷战役的遗址敬献花圈,并进行默哀”。

    志愿军第63军在这场战斗中全歼英军一个营,这是志愿军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少有的成建制歼敌战例之一。然而,军长傅崇碧对此并不完全满意,因为战前该军的任务是全歼英军第29旅,尽管歼灭了格洛斯特营,但最终仅削弱该旅约四分之一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