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五次战役(4)血染临津江南滩岸
作者:行早的鱼   不能忘却的197653最新章节     
    当第63军正与英军第29旅激烈交战时,担负战役迂回任务,第19兵团主力之一的第64军,却陷入了困境。

    第19兵团64军奉命在临津江以北高浪浦里地段进行突破,而后向议政府实施战役迂回,切断敌军退路,阻敌增援,并相机占领汉城。65军为兵团预备队,负责协同第3兵团、第9兵团会歼美军第24师、第25师。

    64军的决心是,首先以191师配属炮兵第8师31团、40团,192师为第一梯队,打掉韩军第1师团在高浪浦里的警戒阵地,夺取临津江桥和石浦里涉渡场;而后两个师迅速过江展开部队,并肩向议政府实施战役穿插;190师为第二梯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64军当面之敌为韩军第1师团,师团长为姜文奉准将。当时他手下有如下部队,第1师团下辖的第11联队为左翼,负责防御汶山以北的堂洞里至栗谷里一线;第12联队为右翼,负责防御斗浦里至马智里一线;

    第15联队为预备队,在大古灵一线待命;反坦克营在汶山西侧的临津江江口,配属的韩国海军陆战队第5独立营防御金浦;身后为韩军第17炮兵营(105毫米榴弹炮),美军第999装甲炮兵营(m40 155毫米自行火炮),第176野战炮兵营(105毫米榴弹炮)提供火力支援。另有美军加强的第73(重型)坦克营(巴顿坦克)

    韩军第1师团把主力部署在临津江南岸的高地群上,江岸边只部署少量的警戒部队,搜索(即侦察)部队负责江北的搜索警戒。

    非常明显,韩军的防御战术还是先将志愿军放过临津江,以强大火力进行阵前战斗,以强大预备队进行反冲击,试图歼灭志愿军渡江部队于江南的高地群前。

    韩军第1师团师团长姜文奉还命令对高浪浦里、开城进行重点侦察;警戒部队上升到排一级,提高迟滞作战能力;基本阵地构筑成据点式防御网,以加强纵深。

    临津江,对于志愿军来说并不生疏。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是以强攻方式突破这道水障的。

    但是,本次战役面对的临津江防线,与上一次战役相比有所不同。那次,在江边占领防御阵地的是刚刚遭受志愿军沉重打击而从清川江地区一路溃逃下来的、惊魂未定、立足未稳的韩军残破之旅,士气低沉,抵抗意志不强。

    而这次战役,沿江布防的韩军第1师、英军第29旅等部,是在“撕裂者行动”中突破第38、第50军汉江防线后一路打上来的,战斗作风较前硬朗得多,组织防御的手段和战术也有所改进。

    以前“联合国军”在临津江主要采取据江岸而守的传统战法,防御阵地没有什么纵深,一旦突破江防,整个防御体系很快就会瓦解,而这次防御虽也注意了对江河水障的利用,但并不是简单地沿江岸布防,而是将主阵地放在距江岸数公里的弥弛寺、绀岳山一线高地的斜面。

    对高浪浦里渡口凸出的江湾三角地带,则以绵密火力加以控制,使志愿军一过江就会陷入这一平坦、狭小、背水的火网地带,在炽烈火力下遭受重大杀伤。

    此外,担任防守任务的“联合国军”部队还向江北派出多支警戒巡逻分队,采取积极攻击姿态:

    一面实施侦察、搜索,查明志愿军部署和进攻准备情况,一面采取阻滞行动,挤压志愿军前方地域,使江防主阵地与志愿军攻击部队之间拉开20~25公里的距离,大致相当一夜行程,使得志愿军发起进攻时,不得不过早展开部队,难以对江岸主防御阵地实施突然袭击。

    4月19日,64军接到第19兵团下达的战役预先号令。曾思玉向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提出,64军及炮8师开进道路仅一条公路,步兵尚未进入冲击出发阵地,炮兵也尚未进入射击阵地,来不及准备,有仓促作战的问题,想多要一天时间。

    杨回复:这是全局问题,就不要提意见了。

    和杨得志通完电话后,曾思玉立即乘车赶到第一梯队师,命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迅速跑步进入冲击出发阵地。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梯队师勉强赶到,才按志司规定时间发起进攻。

    第64军从高浪浦里和石浦两处横渡临津江。

    在高浪浦段,临津江江面宽约100至150米,水深达1.5至2米,水流湍急,难以涉水通过。然而,在下高浪浦有一座水泥桥,上高浪浦有一座水下木桥可以通行。

    战斗打响后,第191师571团4连击败驻守上高浪浦的韩军第12联队3连一排,成功夺取了水下木桥,并击溃了长佐里的韩军警戒部队。高浪浦里的韩伪1师团搜索连和第12联队搜索连等部队被迫放弃水泥桥,撤退到江南。

    第191师571团顺利控制了临津江上的桥梁,和第192师3个团得以顺利渡江。过江时恰逢海水倒灌,水位骤然上升,导致在徒涉过程中约有200余名士兵溺亡。

    与此同时,572团在石浦里涉渡时刚有一个营过江,就遭到美韩联军炮兵的猛烈阻击,伤亡惨重。

    4月22日当晚,由于两个师的指挥机构均未能渡江,军指挥部与各师的联络完全中断,已过江的部队失去了统一指挥。

    4月23日凌晨4时,64军191师和192师的近五个团成功登上临津江南岸,随即对韩军的主阵地发起猛攻,迫使韩军伪1师在江岸的警戒部队纷纷撤退。

    拂晓,多支队伍聚集在狭小的江湾三角区域,场面异常拥挤,而这正是敌军预设的火力控制区。韩伪1师据守弥弛寺一线主防御阵地,与第64军形成对峙。

    第19兵团各部的进攻,以扫清临津江北岸敌人小股前伸兵力为开端。

    韩国军队判断志愿军的主攻方向是其第12联队右翼的第3营,于是清晨时分出动了2个预备营来配合第3营进行反击。192师在22日晚的激战中占领的韩军阵地,包括128高地、于义洞、廉安里南山和食岘里北山等地,仓促转入防御状态,陷入了激烈的战斗。

    战斗中,部分阵地被韩军重新夺回,韩第2营甚至在美军第73坦克营的支援下突破了食岘里,推进到斗芝里西北侧的江边。191师的主攻方向是坡平山,相较于192师,进展略为顺利。部队沿坡平山东侧山脊南下后,韩军第12联队第1营及搜索连抢占了弥陀寺,并展开反击。

    经过一下午的激战,191师成功夺取了弥陀寺西北的讷老里125高地,但未能继续推进。在191师和192师与韩军激战的同时,两个师的指挥所和炮兵第8师的部队却被阻滞在江北,电台几乎全部损坏,与下属部队失去联系。炮兵第8师因晚上不敢开灯,白天不敢行驶,未能投入战斗。

    23日天一亮,美国空军第5航空队起飞1000多架次飞机,对志愿军、人民军全线突击部队进行狂轰乱炸,其中执行对地支援的架次为340架次。在64军部队上空约为20-30架次。

    在敌空炮火力及韩军步兵拼命抵抗下,64军过江部队始终不得进展,而韩军判断志愿军主攻方向为其第12联队右翼的3营,在清晨就出动预备队2营配合3营进行反击。

    192师部队在22日晚激战中占领的韩军阵地128高地、于义洞、廉安里南山、食岘里北山等仓促转入防御,纷纷陷入苦战之中。

    激战中,部分阵地被韩军夺回,韩军2营甚至在美军第73坦克营支援下突破食岘里,打到了斗芝里西北侧的江岸边。

    191师部队主攻方向瞄准的是坡平山,进展稍比192师顺利一点,部队沿坡平山东侧山脊南下后。韩军第12联队1营及搜索连抢占弥陀寺,并展开反击。经一下午激战,191师夺取弥陀寺西北的讷老里125高地,但未能继续进展。

    当191师、192师部队与韩军激战之时,两个师的指挥所和炮8师部队却受阻于江北,部队电台基本被打坏,与下属部队失去联络。炮8师部队因晚上不敢开灯,白天不敢行驶,未能投入战斗。

    对64军的进展情况,志司焦急万分,发报给杨得志:“你们必须继续努力,组织火力与运动相结合的作战,勇猛地向议政府及其南北线挺进。否则,正面之敌将节节抗击,退至汉江南岸,增加渡江开展战局的困难,望深体此意,坚决执行之。”

    23日15时,兵团司令杨得志急得红了眼,连发两封电报催促他们突围,措辞之严厉十分罕见:

    “江南之敌为英二十九旅、伪一师全部仅两万余人,虽有工事,火力强,飞机疯狂轰炸,但散布于四五十里宽的正面。

    我军主力已停于江南狭小背水地区,如不坚决攻击等于死亡,势必遭到不必要的损失,会造成更多的困难。各军师本日晚应按原定任务不顾一切牺牲,组织火力密切协同主动配合坚决攻歼该敌。

    六十四军各师如不猛插进到目的地完成战役任务,会要遭到革命纪律的制裁。”

    杨得志命令曾思玉迅速突破,向敌人纵深穿插,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

    当时,曾思玉与第二梯队的190师失去了联络,他灵机一动,直接联系了该师前卫569团的指挥所,命令团长罗保顺:“告诉陈信忠师长,你师立即过江,投入战斗。”并要求他们在4月24日10时前到达,同时一边执行任务一边向师长报告。此时是23日下午。

    挂断电话后,曾思玉立即乘车前往第190师指挥所,找到师长陈信忠,亲自指示他将部队分成“三五一组,分散过江”。同时,第191师右翼需自行选择穿插路线,前卫团由师参谋长张怀瑞带领,并注意通过电台和报话机与军部保持联系。

    第190师接到命令后迅速展开行动。

    18时30分,569团3营加强1营机炮连,成功从高浪浦里渡过临津江。他们一路高喊着“插上道峰山人人立功,插不到道峰山人人受军纪制裁”的口号,副团长李振堂率该营和侦察支队一路猛打,经过20小时的急速推进,前进了60公里,到达议政府以南的道峰山。

    最终,与军侦察支队配合,于24日14时30分成功占领道峰山,这支部队因此被称为“道峰山英雄营”。遗憾的是,该部的电台在行动中被毁,导致与上级的通讯中断,未能及时上报他们的成功到达。

    杨得志命令曾思玉的同时,也命令65军军长肖应裳指挥部队从高浪浦里、新岱渡江,向弥陀寺发展进攻。23日傍晚,194师、195师分别在高浪浦里展开渡江,与正在渡江的190师发生了严重的拥堵,各部队都抢着过江,反而造成堵塞更加严重。

    而美军大规模使用照明弹,炮兵校正飞机在空中为美军、韩军炮兵群指示目标,封锁江桥。194师581团、582团过江时,浮桥被炸断,许多指战员掉入江中,在湍急的临津江中奋勇向前,很多人在江水中牺牲。

    直到24日拂晓,高浪浦里方向渡江的部队才全部通过临津江。这也是后续部队未能跟上569团3营的重要原因。

    由于前方第64军191师、192师和193师的推进受阻,江南滩头狭窄的约20平方公里区域瞬间挤入了志愿军6个师,导致了极度的混乱。在敌方空中和炮火的持续打击下,部队伤亡不断增加,总数达到数千人。

    权威的中国战史记载:“这是志愿军战史上的一次深刻教训……”

    在美韩军队的炮火阻击下,64军的渡江部队未能突破敌军防线,血战20小时后,最终只有569团3营加强1营机炮连和兵团侦察支队成功突围。

    这两支小部队连续二十个小时不眠不休地拼死奋战,一路击退美军七次阻击,深入敌军纵深六十公里,一举占领了位于议政府旁的制高点道峰山,成功切断了汉城以北敌军的退路。

    这一举动打乱了敌军在汉城以北的部署,各路敌军纷纷向道峰山涌来。这两支中国部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整整坚持了三天四夜。在绝望的形势中,孤军坚守三天三夜,全军覆没,至死也没有等到援兵。

    65军军直属队和193师在新岱方向渡江,情况相对较好,师长郑三生和政委史前进率先带领前锋团强行渡江。部队渡江后,已经是24日拂晓,193师继续向弥陀寺方向推进进攻。

    4月23日晚,64军已渡江部队继续发动攻击,终于在韩军第11联队与第12联队的结合部斗浦里形成突破。然而,由于后续力量不足,未能进一步扩大突破口。

    24日拂晓,已渡江的部队再次遭到美军空中和地面火力的猛烈打击,但各部队在轰炸和炮火中奋勇作战,逐步突破韩军第12联队的主要阵地,后者已难以抵挡。然而,191师和574团依旧在弥陀寺以北、以东的区域受到阻碍,未能进一步推进。

    当天中午,韩军第15联队在23日已占领的法院里一线,联合美军第73坦克营的第2营展开猛烈反击,在四方山、麻山里、斗浦里一线与64军展开激战。此次反击非常成功,韩军步兵在美军坦克的掩护下,一直追击到斗浦里的江岸边。

    在韩军预备队和美军第73坦克营发起反击之前,192师的部队已成功击溃了驻守斗芝里180高地的韩军第12联队9连,并进一步攻占了357高地,为193师部队开辟了通路。

    随后,193师578团向弥陀寺进军,并于16时发起进攻。该团2营英勇突进,连续9次发起冲锋。到晚上20时,5连仅剩19人,组成突击队,最终攻上弥陀寺496高地,击溃了韩军第12联队1营和师团搜索连,成功占领弥陀寺。

    令人惋惜的是,一直坚守在前线指挥的578团团长田润生、政委刘荣光和参谋长孙庆明在前沿指挥所遭炮击,不幸牺牲。

    至此,64军和65军的部队才得以全面展开。韩军第1师团的第12和第15联队于25日凌晨再次发起反击,但被志愿军击退。

    随后,韩军第1师团被迫后撤,且战且退,标志着战斗最激烈的阶段结束。

    我们再来看中路。志司为第3兵团设定的任务是通过中央突破实现战役目标,第一阶段有两个主要的歼敌任务:

    首先是在战役发起的第一夜全歼土耳其旅;

    其次是在涟川地区会歼美军第3师主力,得手后向哨城里和钟悬山发起攻击,配合右翼的第19兵团和左翼的第9兵团,围歼美军第24师和第25师。

    在所有志愿军突击兵团中,第3兵团的进攻正面最为狭窄,只有15公里宽。全兵团共有3个军,平均每个军的正面宽度仅为5公里,受山地地形的限制,部队展开行动的区域更加狭小。

    因此,第3兵团的第一梯队实际上只能勉强展开5个师,每个师只能沿1到2条山脊线前进。首歼土耳其旅的任务由第12军负责,第60军则在其左翼,任务是切断美军第25师与土耳其旅的联系,阻止其向西增援。

    在“联合国军”部队中,土耳其旅也算得上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劲旅。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中曾与其交手,对其顽强的防御作风印象深刻。

    此次作战,为了集中兵力火力以便歼灭敌军,第12军将所属和配属的炮兵全部增强至第一梯队的第34师和第35师。然而,直到战役发起的前一天,各炮兵部队仍然远在距离40至80公里的集结地内。

    接到任务后,炮兵急忙组织开进,但由于道路拥堵,行进艰难,加之途中遭遇敌机轰炸,最终仅有三分之一的炮兵到达了前线。为了完成射击准备和步炮协同的组织工作,第12军不得不将攻击时间推迟了两个小时。

    攻击开始前,炮火准备采用逐次集中射击的方式。攻击发起后,炮火则进行分段掩护。首夜共发射野榴炮弹860发,超过战役第一阶段炮弹发射总量的一半。在炮火的掩护下,攻击部队向涟川东部的法化洞和富兴洞方向展开突击。

    23日零时40分,突破了正面敌军的全部防御阵地。这次,土耳其旅并未展现誓死守阵的决心,只做了些许抵抗便迅速撤退。第12军的攻击部队当夜歼敌人数仅约300人,原计划一夜全歼土耳其旅的目标未能实现。

    在第12军展开攻击的同时,左翼第60军的一梯队,第181师也迅速突破了土耳其旅的防线,并紧追撤退的敌军,深入敌后10余公里。

    23日拂晓,先头部队第541团占领了汉滩川北岸的釜谷里。此时,敌军阵形已完全混乱,第181师原本接到的阻击美军第25师西援的任务已无需执行。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师能根据战场形势果断组织部队迅速渡过汉滩川,无论是向东豆川里还是向抱川突进,都有可能截歼一部分撤退的敌军。

    然而,攻击发起后,该师与军指挥所失去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联系。军长韦杰“插向东豆川里”的电报,一整天都未能发出,导致第181师当晚滞留原地,\&错失良机,令敌军从容南逃\&。

    第15军负责正面突击,任务是消灭美军第3师的主力。根据计划,他们首先要歼灭第65团,然后在第12军的协同下,围歼第3师师部及另一团部队。

    4月18日晚,第15军接到命令,要求必须在19日之前抵达出击位置,时间异常紧迫。步兵每晚行军40至45公里,勉强赶到,但掉队者众多,炮兵更是无法按时抵达,也没有足够时间进行步炮协同。

    15军一度想建议推迟战役发起时间,话到嘴边又咽下。

    考虑到战役开始时任务繁重,而炮兵无法跟上,加之地形受限,兵力难以充分展开,秦基伟决定仅使用2个师4个团应战。

    为避免战斗打响后敌军集中,变成难以攻克的“硬核桃”,他计划先进行小规模的分割,歼灭一个营后再逐步扩大胜利成果。

    在攻击发起后,第15军一梯队的主力对涟川西北的美军第65团及菲律宾营发动猛攻,攻占了玉女峰、塔巨里一线阵地,成功打乱敌军。

    然而,敌军迅速发起反击,已夺取的阵地再次失守,部队被迫重新组织进攻。战斗中曾出现极为有利的战机,但由于部队“不够顽强、不够机动,放跑了敌人”,“两个师均未能完成任务”。

    23日下午,土耳其旅从汉滩川向南撤退,美军第65团也已全部撤离涟川西侧,与美军作战远比战前设想的要困难得多。为了不让敌人从他的包围圈中逃脱,他于当天15时发布了新的部署调整命令。

    这次调整中,将攻击的重点放在涟川至议政府走廊的中部区域,也就是涟川以南、东豆川里以北的地区。军团指挥部判断,美军第3师和土耳其旅撤退的唯一通道便是这条路。

    要求第181师迅速赶往东豆川里以北的哨城里,截击土耳其旅,并阻止敌军增援北方;同时命令第35师和第34师分别向哨城里和全谷里(哨城里以北)前进,形成包围圈,确保敌军无法逃脱。

    第3兵团各军奉命迅速南进,截至24日清晨,已有6个师顺利渡过汉滩川。当天午后,兵团指挥部发布命令,计划围歼哨城里之敌,决定“以六十军主力阻击美军第二十五师,十二军和十五军则负责围歼哨城里、全谷里地区的敌军”。然而,这一计划难以付诸实施。

    其原因有三:

    首先,未能准确把握与敌交战时的打击、停顿、推进和撤退的节奏与速度,整体行动慢了半拍;

    其次,敌方的航空兵和炮兵火力威胁极大,部队在白天行动困难重重;

    最后,美军的撤退组织方式让第3兵团部队难以适应,始终无法紧盯目标、跟进作战并有效歼灭。

    该兵团所面对的美军有三个师,撤退时组织得相当严密。

    先用少量坦克和步兵与志愿军保持接触,掩护主力有序撤退,白天行军,夜晚停歇,沿途依托新构建的阵地组织抵抗,削弱志愿军的攻势。

    而第3兵团的3个军进入纵深后,只有2个炮兵营和少量随行火炮提供火力支援,远远无法达到所要求的对敌方3至4倍的火力绝对优势,即使成功阻截敌军,也难以形成包围歼灭的效果,多次让被围困的敌军成功突围。

    几天后,第3兵团作战区域再度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26日,该兵团各部暂时中止攻势,在松隅里至德亭里一线以北(即东豆川里与抱川之间)稍作休整。

    第12军34师106团因未收到停止前进的命令,仍按照原定计划于当晚向抱川以南穿插推进。27日凌晨3时,部队抵达抱川以南的竹叶山地区。天亮时,发现竹叶山南侧,从寺谷到松岘的公路上,有一支由300多辆满载步兵的车队。

    该团立即上报情况,并迅速展开攻击部署。然而,部署尚未完成,敌军便在多个炮兵营和40余架飞机的掩护下率先发起了攻击。

    此时,第106团已经连续奋战了四个昼夜,粮食断绝长达两天,士兵们饥饿疲惫,但依然斗志高昂。尽管没有工事掩护,也缺乏火力支援,他们仍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弹尽之后,士兵们用石块奋力砸击,直到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全团伤亡过半,团长宋崇魁壮烈牺牲。

    当日上午,兵团指挥部收到第34师的报告后,迅速命令第12军第35师立即出击富坪里,与第34师协同作战,歼灭敌军;同时指示第60军向抱川南部集结,作为第二梯队;第15军则向议政府进逼,清剿外围敌军,并做好全歼议政府敌军的准备。

    遗憾的是,由于战场指挥和通信不够顺畅,这一计划未能付诸实施。傍晚时分,从竹叶山进攻至富坪里的敌军(后证实为美军第25师、第24师及土耳其旅的一部分)突破了第106团的防线,向南撤离,成功突围。

    后来才得知,第106团进入竹叶山时,第34师的第101团和第35师的第104团也在26日抵达了竹叶山附近。然而,由于各部队之间缺乏沟通,彼此不清楚对方的位置,尽管相距不远,却无法协调作战,未能形成统一的战斗力。

    4月28日,中央给志司发来一封电报,内容如下:“从此次敌人边战边退以及此前沿海的袭扰情况来看,敌人可能有诱导我军南下,然后在北部登陆的意图。目前应当在敌人登陆前做好准备,避免陷入被动局面。”

    4月28日,志愿军的三个兵团推进至距离汉城不远的加平、春川地区,而美军主力则撤退至汉城和汉江一带布置防御。此时,汉城内再次陷入混乱,局势如同一锅沸腾的粥。

    自朝鲜战争爆发以来,这座倒霉的南朝鲜首都已四次易手,如今又面临即将第五次被攻占的危机。然而,志愿军并未计划进攻汉城,因为追击部队在前线已经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

    从四月二十二日开始,第一阶段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七天七夜,至四月二十八日结束,刚好为期七天。正如李奇微所描述的那样,志愿军的攻势被称为“礼拜攻势”,因为志愿军士兵所能携带的粮食和弹药最多只能支撑七天。

    在这期间,志愿军已向南推进了六七十公里,杨得志兵团更是直逼平壤南郊。美国军队经过87天的进攻所夺得的土地,志愿军仅用七天的反击便收复了大部分。

    至此,第一阶段的战斗正式宣告结束。

    4月29日,志司下令,全面停止对联合国军的追击行动。

    第一阶段的战斗取得了显着成果。最具意义的是,自美军在1月底至2月初发起“霹雳行动”等攻势以来,志愿军再次由防守转为进攻,重新掌握了全战场的主动权,一举扭转了持续两个多月的被动局面。

    尽管志愿军成功突破全线,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并进入了积极进攻的状态,但在歼灭敌人方面的效果相对有限。

    志愿军在第一阶段共歼灭敌军余人,但未能彻底击溃敌军整体,与预期歼灭五个师的总体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尽管志愿军多次成功将美军成建制包围,但在美军强大火力的立体化防御下,手持轻武器的志愿军始终无法突破。

    例如,中路的40军120师359团在追击过程中包围了美军一个炮兵营。两个连队不顾伤亡,轮番发动进攻,连续奋战三天三夜,最终只剩下不足百人,依然没能攻克。而当美军这个炮兵营成功突围时,据说仅有十五人伤亡。

    重型武器与轻武器的差距,竟然如此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