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董璋兵临成都城下的时候,安重诲却选择绕道,转移了进攻的目标,他趁着葭萌关守军不备,率军向巴中发起了进攻,他要在这里打通前往渝州的道路,这样,渝州在手,蜀地两面受敌,孟知祥只能乖乖就范。
东川军虽然打败了蜀军,占据了渝州,可是却丝毫没有借鉴蜀军失败的经验。董璋派往驻守巴中的守军虽然不少,可是大部分都犯了轻敌的毛病,没有做好防御的准备,在他们看来,这里山遥路远,要进攻蜀地,走金牛道是最快的方式,因此,这里绝不会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小兵们这样想无可厚非,可是驻守巴中的大将也是这样,甚至董璋也是心同此理,为了支援与孟知祥的正面战场,他多次抽调巴中的守军来应对孟知祥的进攻。
很快,董璋就为他的轻敌犯下了大错。安重诲的唐军虽然攻不下一夫当关的葭萌关,可是面对毫无战心的东川军,他们还是露出了他们真实的战斗力,仅仅一个上午的功夫,驻守巴中的东川军就被歼灭,少数跑得快的才保住了一条小命。巴中的失守,让渝州的将军有些进退两难,如今董璋远在蜀地,安重诲的唐军距离渝州仅有两日路程,董璋的大军根本来不及回援。此时的渝州仅有几千老弱病残,因为董璋相信南平绝不敢对自己动武,这才胆敢将所有的主力全部用来对付孟知祥,致使渝州空虚。
面对无法防守的艰难时局,渝州守将只好一方面将这极坏的消息告知了远在成都的董璋,一方面则派人向南平王求援。在他看来,南平王既然派兵支持了董大人,有了第一次,就绝不会拒绝第二次。于是,渝州将军一方面在城内召集青壮年从军,一方面派人向南平王求援。
因为高季明同意了让郭廷信率军入蜀,这使得高季兴和高季明两兄弟的关系有些不睦。在高季兴看来,高季明在没有和他商量的前提下,就答应介入唐朝内部的纠纷,万一新皇帝怪罪下来,南平可承担不起;再者,高季明擅作主张的将王府卫队两万调拨给郭廷信,派兵也就算了,现在连郭廷信也派去了蜀地,这明显就是要挑拨起蜀地各将的矛盾么?这根本是没有将他这个哥哥和南平王放在眼里啊。想到曾经被自己照顾长大的弟弟变成了这个样子,高季兴一时之间接受不了,虽然他没有责备过高季明,可是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开始渐渐的冷淡。高季明当然也意识到这点,在他看来,王兄高季兴是既当爹又当妈的将他培养大,可是在天下大势面前,高季兴显得还是胆子小了些。于是,他开始加快了自己的行动。十万教兵基本上训练完毕,就等着有利时机杀入渝州,夺取整个蜀地了。
当渝州的使者来到时,高氏两兄弟埋在心里的矛盾终于爆发了。面对渝州的求援,高季兴冷冷地表示,眼下王府卫队也只有三万人,防守荆州还来不及,哪里有援军帮助渝州?再者,无论是安重诲还是董璋,都是大唐臣子,自己一个外王不便参与其中的纠纷。一番话语,让渝州的求援使者无话而退。偏偏高季明得知消息,知道入主蜀地的机会已经来到,他要趁着这个机会劝说小心翼翼地王兄,让他大胆的进驻渝州,争夺蜀地,这样一来,南平国才能与中原、江南并立于世,成为华夏第三大国。
刚刚走到府门口,高季明就看到了悻悻而归的渝州使者,他急忙让使者留步,表示自己有能力让南平王同意共同抗击安重诲的唐军。使者先行回到了驿馆,高季明则径直地走进了王府内。
此时的高季兴还在为刚才的事思虑,并没有留意高季明进来。高季明只好弄出一些声响,轻轻地叫道:“王兄在思考什么事?”
高季兴看见弟弟来了,这才从思考中缓过神来,对高季明说道:“季明来了?刚刚为兄是在思考蜀地乱局。据可靠消息,董璋已经兵临成都城下,而安重诲却兵临渝州城下,这局势为兄可就看不懂了,刚才渝州的使者还向我求援呢,可是我南平哪有那个实力,去与蜀地的三大军阀争夺?前不久为郭将军复仇而派兵入蜀之事,为兄已经后悔,现在哪里还有兵力帮助渝州?以我之见,我们南平就不要再介入这场纷争了吧。”
高季明早就知道王兄的态度,高季兴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这并不是坏处,唯有如此,才能让南平国立足于荆州,而不被其他国家吞并,可是高季明深知,这种政策只能保一时平安,一旦中原或者江南出现了一个大的强权,就像先前的大唐皇帝那样,一旦中原吞并了蜀地或者江南,首当其冲的必然是南平,届时,就算是南平如何卑躬屈膝,俯首称臣,只怕中原皇帝再也不会允许南平的存在了吧?高季兴想的是苟延残喘,而高季明想的则是趁机争霸,甚至是统一天下。因此,从一开始,两人的眼光与格局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高季兴是看着高季明长大的,他很了解高季明的野心,于是,他这番言语就是要堵住高季明的嘴,让他明白,南平国能够存在个几十年,然后顺势归顺中原,不要想七想八,否则就是灭顶之灾。这才是南平的唯一出路。可是,高季明一旦认定的事,就不会被高季兴说服,于是高季明说道:“王兄的顾虑,弟弟也是理解的,先前让郭将军率领南平军入蜀,弟弟也认为有失考虑。”
听到高季明这么说,高季兴有些高兴。可是接下来的话,却让高季兴合上了嘴。只听高季明继续说道:“眼下蜀中大乱,前蜀王王衍势力、孟知祥势力、董璋势力、安重诲势力纵横交错,吐蕃、大长和也先后介入到蜀中的争夺之中,弟弟认为,眼下这是我们南平唯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