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了皇帝宝座的李从珂,在内部加强中央集权,在外部与吴蜀瓜分势力范围,妥妥的三大强国主宰中原局势。不过,他还是忽略了岭南的汉国,以及内部的节度使们,各藩镇的节度使们虽然名义上归附了李从珂的中央政府,可实际上依然是我行我素,李从珂的朝廷根本没有插脚的机会。无论是派去的节度使还是中央的禁军,都会遭到地方上的排挤。河东的石敬瑭也是如此,虽然两人在反对李从厚的时候,立场一致,甚至石敬瑭还暗地里帮助李从珂夺得了皇位,可实际上李从珂根本不感谢他,暗中发誓要将石敬瑭这个威胁洛阳的藩镇换成自己的人。
南方的汉国对于李从珂瓜分中原时,竟然不邀请自己,让汉国的皇帝刘?很是不满。汉国虽然偏僻,好歹也是天下称皇帝的几大国之一,之前除了中原的统治者称皇帝外,那就是吴国和蜀国了。如今吴国和蜀国都改称了王,眼下能够与中原南北对峙的就只有自己的汉国了。就算不能实行南北朝,至少也要承认汉国的四大国地位啊。如今大唐的皇帝竟然将汉国划入了蜀国高季明的势力范围,这让他如何能忍?他想趁势从大义宁国借道,进攻蜀国,却遭到了大义宁国杨干贞的冷应付。刘?知道如果没有杨干贞的支持,汉军无法进行这么长距离的战争。于是只好放弃了这个军事计划,派出使者出使蜀国,希望高季明称帝。这样一来,东西南北四帝都有了(东帝是吴国)。接着他又选择进攻楚国。攻打大唐的附庸国。
楚国虽然被划归了吴国的势力范围,可是李从珂却没有想要遵守这个约定,而是不断地加强与吴越国、楚国的外交往来,想要他们从后方牵制吴国的兵力。徐知诰虽然知晓,可是眼下最重要的是稳定内部,决不能在自己篡位时发生任何风险。于是,对于大唐的举动,徐知诰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对于汉国进攻楚国,徐知诰则举双手赞成。这样一来,大唐的精力被吸引,也就无暇注意自己的篡位之举。
楚国自从马殷建立之后,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经常与南方的汉国发生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楚汉两国你来我往,但总体来说,还是楚国稍微占了优。已经控制了不少五岭以南的州县。可是在汉国百姓们的抵抗下,楚国也没有占的太多的便宜。楚军想要直扑番禺的计划,还是没有办法实施,只能沿五岭南部一带驻扎军队,以保持对汉国的战略威慑。而这一带的丢失,让汉国如鲠在喉,发誓一定要夺回五岭,保护汉国的安全。于是,刘?借着这个机会,发动了收复领土的战争。而楚国在马殷去世之后,一直没有出现一个强势的君主,从而使得占据优势的楚国开始出现颓势。
除了南方楚汉战争,北方的大唐也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河东的石敬瑭反了。原来,李从珂夺得皇位之后,一直把河东看作是朝廷的巨大威胁。这也不怪李从珂,河东表里河山,对于中原大地占据绝对的地形优势,李从珂为了稳固洛阳的防御,在派人占据了关中要塞之后,就把目光看向了河东的石敬瑭。派出使者,希望石敬瑭能够换镇。没错,李从珂也利用起了换镇这个手段。不过与李从厚不同的是,李从珂是真心想要石敬瑭和平的换到天平镇,这样一来,不仅石敬瑭安然无恙,而自己也能和平的得到太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天平节度使在鲁西南一带,靠近泰山。管辖曹州、郓州、濮州三州之地,又称郓曹濮节度使。是前唐时期,朝廷平定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后,为了削弱淄青而设立的藩镇。想当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几乎占据了整个山东半岛,实力十分强悍。前唐朝廷费尽千辛万苦才将李师道平定下去。而前唐朝廷平定李师道的方法用的也是以裂土分封的形式,鼓励唐军将军,这样一来,不仅削弱了淄青道,还能得到不少拥护朝廷的藩镇,岂不是妙哉?于是,这天平节度使就这样一直流传了下来。天平镇虽然只有三州之地,可是这三州都位于中原富庶之地,比起河东五州之地,不知道要富裕多少。而且李从珂还表示,要是将士们舍不得石敬瑭,可以一起来到天平,朝廷不会加以干涉,还会将他们的家人送来团圆。在李从珂看来,这样好的条件,石敬瑭和河东的将士们不应该拒绝。
然而,出乎李从珂的意料,河东军的将士们还是拒绝了李从珂这一看起来合理的提议。在石敬瑭看来,李从珂这是在运用李从厚的手段继续削藩,然后半路将自己杀掉。而河东军的将士们则认为,李从珂要他们从太原调到千里之外的郓州去,很明显是要借刀杀人。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到了郓州,还能像在太原一样,自己说了算?到时候李从珂派几个监军、将军,就能让自己恶心不少。于是,将士们群情激奋,纷纷反对换镇。石敬瑭本来就不愿意换镇,如今将士们闹了起来,他就以这个借口,希望李从珂能够体谅将士们戍边辛苦,收回成命。
谁知李从珂倒是一个倔驴子。听说河东将士们不愿换镇,这更加坚定了他对石敬瑭的偏见,那就是石敬瑭想要以河东为基地,威胁朝廷。所以,李从珂让冯道写了一封长长的诏书,诏书先是重申了换镇的计划不变,接着话锋一转,说河东军在夏州一战,没有出全力,所以导致党项人做大;最后李从珂表示,要是河东军不愿换镇,石敬瑭可以先换,河东军的工作交由朝廷负责。李从珂原本只想吓一吓石敬瑭,却不料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更加坚定了石敬瑭的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