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历史的迷雾
作者:苍莽山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最新章节     
    封建王朝皇位的继承总是充斥着血腥。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这个过程虽然残酷,但其实也没有什么对错之分。
    玄武门之变,李二不率先动手可能死的就是李二了。
    如果非要说谁有错,李渊应该负主要责任。
    《大宋宫词》太宗皇帝和他弟弟赵廷美的对话,看似把“金匮之盟”完美的解释了一番,实则只是影视剧里的剧情需要。
    实际上,“金匮之盟”是不可能存在的。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时年60岁的杜太后病逝,此时太祖赵匡胤33岁,正值壮年。
    弥留之际的杜太后难道能未卜先知,知道赵匡胤和周世宗柴荣一样英年早逝?
    公元976年赵匡胤突然驾崩的时候,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也已经18岁了。
    并不存在杜太后在临死前所说的什么“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的情况。
    而且“金匮之盟”首次在大宋朝廷中正式公开是在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即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九月。
    此时已经赋闲在家多年的赵普,不甘寂寞,上书太宗,说出了“金匮之盟”这件“陈年旧事”。
    太宗看到奏疏大喜过望,急不可耐地公布“金匮之盟”于天下。
    权利这玩意儿,自古以来,不管是谁,一旦粘手,是会上瘾的,不管是谁绝对是舍不得丢弃的。
    此时,赵德昭已经“自杀”,赵德芳也已经“病故”。
    此时的太宗正在挖空心思准备对剩下的皇位威胁者赵延美动手,但又不敢做的太过明显。
    天下悠悠,众口难堵。
    做皇帝的往往是更加要脸面。
    “金匮之盟”问世一年以后,太宗以“图谋不轨”将最后的威胁赵延美关押于房州。两年后,公元984年即忧悸成疾而死,时年38岁。
    赵延美之死是在太宗皇帝首次公布“金匮之盟”一事三年之后的事情了。
    倘若“金匮之盟”是真实的,那么赵延美就成为最后一个有资格继承皇位之人。
    至此,“金匮之盟”中涉及到的,所有的可以“继承”皇位的人全部被除掉。
    从此,太宗皇帝可以高枕无忧了,可以名正言顺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
    太宗皇帝最缺什么?
    缺的是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在没有遗诏的情况下,继承皇位可以说名不正言不顺。
    真正是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
    迟迟无法解决皇位合法性问题的赵二,在即位整整六年之后。
    终于在赵普的一番骚操作下,迎来了人生的巅峰。
    联想到太祖在洛阳滞留长达近三个月之久,再联想到太祖从洛阳回到东京汴梁城,仅仅五个月之后,便发生了更加诡异的“斧声烛影”。
    “黄袍加身”,“金匮之盟”,“斧声烛影”被称为北宋初年三大谜案。
    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记载,帝和晋王喝酒,帝睡着后,晋王调戏花蕾夫人,被赵匡胤发现,晋王随即用玉斧把太祖砸死。
    此言实不可信,脑袋都砸烂了,发丧的时候,观看遗体的众多大臣们都是瞎子么?
    司马光倒是记录了“开宝九年,帝崩于万岁殿”。
    又记载了太祖驾崩之后,宋皇后让心腹太监王继恩去喊赵德芳入宫。
    王继恩则违背懿旨,在大雪之夜跑到晋王赵光义家门口,遇见了正在晋王家门口来回徘徊,焦急万分的御医程德玄。
    司马光毕竟生活在北宋时期,很多事情那也不是敢随便记录的。
    史料中只言片语的记载,我们也只能靠猜测、分析。
    一个御医在太祖皇帝即将驾崩之前去晋王府干什么?
    时间点掐得真准,来回徘徊,站立不安,难道是请驴车皇帝给他亲哥哥治病么?
    下毒。
    太宗皇帝深谙此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一首流传千年的词作。
    一杯牵机毒酒让这位李后主命丧黄泉。
    时间再往前倒推,太祖开宝八年,也就是公元975年。
    南唐已灭,南方仅剩下一个早已经臣服的吴越政权。
    这一年,赵匡胤罕见的让次子赵德昭接见吴越国王。
    (长子赵德秀夭折。)
    五代开始,凡是开封府尹加封亲王者,那都是储君的不二人选。
    而赵二早已经是开封府尹加封晋王。原本这些重要的接见活动都是赵二的活儿。
    皇家无小事。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政治信号。
    当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的时候,赵德昭只有八九岁,还是个孩子。而那个时候赵光义已经近21周岁了。
    当赵匡胤黄袍加身,其实一直都在培养弟弟赵光义。
    甚至在当时的环境下,太祖皇帝的的确确有一种事不可为的情况下让弟弟登基为帝的考虑。
    无他,在动乱的五代时期,墙头变换大王旗的时代。
    如何保住“来之不易”的大宋江山是作为开国皇帝的赵匡胤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也是最首要的问题。
    正如琼州之战前夕赵昺让赵与珞监国,甚至下诏书名言一旦有变兴王即位一样的道理。
    世间万物,总是不断变化的,而不可能一成不变。
    开宝八年,接见吴越国王的时候赵德昭已经25岁了,早已经是成年人了,而不是当初那个八九岁的小娃娃了。
    父子至亲!
    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的长大,而自己又一天天的老去。
    逐渐老去的赵匡胤的内心也在不断地荡起一丝丝涟漪。
    在选择儿子还是选择弟弟的事情上不断地纠结着。
    弟弟虽亲,但华夏有一句老话,幼年亲兄弟,成年两亲戚。
    长大了突然觉得少了些什么。
    或许是有了那么一点点的生分了吧。
    有一句老话说:“人有三不亲,舅妈不亲,姑父不亲,姨夫不亲。”
    或许这就是人间现实吧。
    记得小时候,在下去舅舅家的时候,母亲总是要仔仔细细地叮嘱一番……
    至今,小时候的事情仍然印象极其深刻……
    从这次赵匡胤罕见地让赵德昭会见吴越国国王这件事上,可以看得出赵匡胤的内心已经开始转变,从长期培养弟弟,转变为开始培养自己的儿子。
    不管怎么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总是要比爱弟弟更多一些。
    长安,自从唐王朝灭亡之后,跨越千年,再也没有一家封建王朝把长安作为都城。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从盛唐之后的关中之地,粮食产量早已经无法支撑起一座国都的需求。
    甚至唐朝皇帝隔一段时间就要跑到洛阳居住。
    长安,四塞天险。
    这么一个风水宝地五代的帝王咋没有一个去长安的?
    精明的赵匡胤难道连这一点都看不透?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晋王赵光义。
    赵匡胤迁都洛阳是真,宣布再从洛阳迁都长安,那就是打草惊蛇,引蛇出洞了。
    毕竟,赵光义经营开封多年,根深蒂固。
    甚至有的人隐藏得太深太深。
    果然,起居郎李符第一个跳出来。
    甚至赵匡胤的老部下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也蹦出来反对。
    起居郎这个职位是记录皇帝的日常活动和国家大事的官员。
    更为让人琢磨不透的是赵匡胤在迁都失败之后,此人更是连续数次前往赵光义家中。
    难道只是为了撸个串,喝个酒?
    赵匡胤一年来一系列的反常的动作,让这位干啥啥不行,却善于玩弄权术的驴车皇帝赵光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