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冬至之郊
作者:苍莽山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最新章节     
    人生最重要的是身体得行。
    你看人家司马懿,硬是熬死了老曹家三代人。
    第二日,早早起来的赵昺正在花园里锻炼身体。
    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早睡早起做运动……
    宫人们看到这些稀奇古怪的动作,个个好奇得很。
    “来来来,你们站在我的后面,跟我一起做做运动。”赵昺一边做着广播操,一边招呼跟随在身边的宫人们。
    一群宫女小内侍们听了赵昺的话,一个个乖乖地跟在后面一起扭动着。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赵昺放慢了节奏,带领着人们一起做起来了。
    一大早赵昺倒也没有做过于剧烈的运动,毕竟早上超量的运动百害而无一利。
    锻炼身体最佳时间在酉时(you,三声),也就是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
    早晨起床之后就大量运动,很容易造成低血糖,甚至引起晕厥,危害很大。
    时间很快,转瞬即逝。
    就在今天,历史上害死赵与珞的狗贼钱真孙也已经被拉到城门口,当场一刀两断,狗血喷了一地。
    行刑现场可以说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朝廷要员,市民百姓,还有那些休沐的大宋士兵悉数参观。
    处决之前还举行了一场专门讨伐鞑子的声讨会,苦大深仇的苦主们纷纷登台,哭诉着当年曾经遭遇过的种种不堪回首的经历。
    末了,苦主们更是感谢赵官家给他们生活下去的希望。
    一个个穷苦百姓朝着宫门方向以头杵地,泣不成声。
    “打死他!”
    “打死他!”
    “杀了他!”
    “杀了他!”
    百姓们群情激愤,甚至赵与珞一再喊话让大家保持肃静,却毫无作用。
    要不是维持秩序的兵丁使出全身力气,恐怕钱真孙能被试图冲上去的百民们活活撕碎了。
    跪在地上的钱真孙,目光呆滞,浑身发抖,上下嘴唇不停地打颤着,也不知道是在想着什么,又或者说些什么。
    或许到了这个时候才真的后悔了,然而,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
    时辰已到,随着兴王、锦衣卫都指挥使赵与珞一声令下。
    狗头大刀被高高举起,又势大力沉地劈下。
    “咔嚓!”
    钱真孙这位主动投敌,并且甘愿充当急先锋的叛徒,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砍个脑壳有啥好看的,所以赵昺并没有去现场。这些都是听了赵与珞的汇报才了解的。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转眼间就到了祥兴元年的冬至。
    “冬至”,在这个时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
    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周天子于冬至日郊祀祭天。
    (周代冬至和元日是同一天)
    “元日”,即正月初一,同时元日也是宋朝的“国庆日”。
    (汉武帝时期,把冬至和元日分开,冬至成为一个单独的节日。)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
    (此时的一代英主柴荣已经去世半年有余,周恭帝柴宗训还没来的及改元,仍然沿用他爹的年号。)
    后周朝廷正在庆祝新年,突然传闻契丹军南下,北汉东下,两国夹攻后周。
    朝廷震惊,匆忙间派禁军最高指挥官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抵挡。
    正月初二,赵匡胤派前锋出发。
    正月初三,赵匡胤亲率大军出城北进。
    “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赵匡胤出发之后,一股流言很快传遍汴梁城。
    谣言四起,群臣不安。
    正月初四,走到陈桥驿(汴梁城东北四十里。)
    赵匡胤诡异的睡着了!
    打了一辈子仗,人精一般的都点检居然睡着了,而且是睡的“不省人事”,喊都喊不醒的那种。
    正月初五,一觉醒来的赵匡胤发现被披上了皇帝专属的黄袍,顿时“大惊失色”!
    缓过劲之后,怒气冲冲地拔出佩刀就要当场诛杀“叛逆”。
    (不是龙袍,这个时候还没有正式的龙袍的,前文有介绍。所以叫“黄袍加身”。)
    正月初六,“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回到汴梁,替代后周,建立享国三百二十年的大宋王朝。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契丹、北汉,气势汹汹两路夹攻后周,人呢?
    两国加起来十余万兵马。
    “耗费”了无数钱粮的联军走到一半的时候人没了。
    消失了?被吃了?扒拉出锅了?
    或许是因为契丹和北汉听说“英明神武”的赵匡胤当了皇帝,被吓跑了吧。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困难制造困难。
    兵马在汴梁城,那是没法造反的,只有获得了统兵权,然后把兵马拉出去才能有机会。
    所以契丹、北汉入侵的军报诡异地被送到了后周小皇帝手里。
    至于说在制度极其严格的情况下,这份敌国入侵的军报从哪来的,出自何人之手,成为千古之谜。
    赵太祖立国之后,便把元日当作“国庆日”。
    宋朝一般三年由皇帝亲自出面在南郊进行祭天典礼。
    作为新皇帝赵昺登基之后的第一个冬至,今日更是显得非比寻常。
    天还没亮,群臣文武百官都已经在等候了。
    以赵与珞为首,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等文臣武将,穿着早就洗涤干净的朝服正装,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黑不溜秋又略感寒冷的宫门口。
    “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皇帝自然而然是“天之子”。
    作为皇帝的“天子”更要表现出对上天的尊崇。
    风雨飘摇的南宋,此时在很有希望成为“中兴之主”赵昺的带领下,初显民稍安,军力渐强,一片欣欣向荣,到处充满了希望。
    在这种大环境下,今年的冬至节祭祀活动更是盛大。
    盛大并不代表了奢侈,事实上赵昺也拿不出什么太多的钱粮去图什么面子。
    这种盛大更多的是一种氛围,一种人心所向的大势。
    《汉书》:“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宋史·礼志》记载:“宋之祀天者凡四:孟春祈谷,孟夏大雩,皆于圜丘或别立坛;季秋大飨明堂;惟冬至之郊,则三岁一举,合祭天地焉。”
    古人认为,冬至之日,阴极之至,阳气初始,阴气由盛而衰,阳气渐渐生发。君王之道慢慢增长,象征着越来越好,所以是个吉日,值得庆贺。
    冬至节气庆祝,盛行于唐宋,至明朝时期更加隆重。
    宋《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
    明《帝京景物略》:“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qu,二声,道路之意。),一如元旦。”
    皇室祭天,表达了对上天的敬畏;民间祭祖,表达了对先人的追思。
    到了后世冬至节各地风俗也有区别,北方吃饺子,俗语曰:“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南方也是差异很大,有吃肉的,曰:“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
    当然南方也有素食的,如江浙一带的冬至吃汤圆。
    寓意冬至团,冬至圆。
    亦有吃年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