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士与夏三小姐隐居东极岛易夏庄之后,太子在相思门的帮助下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最终得登大典,成为玄宗皇帝。
玄宗皇帝登基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派人去渤海之滨召易学士回朝,但易学士当即拒绝,并带使者进入书房中,拿起笔墨便慷慨疾书。
一篇《与皇恩书》,一气呵成,虽不足千字,但却字字感人肺腑,荡气回肠,即使是被拒绝的皇上也是读得痛哭流涕,大呼,失易学士,朕痛心疾首也。
这《与皇恩书》不知为何,竟然被传出宫,在书生学子中广为流传,让人大为叹服,说为人臣者当如易学士。
突闻吾皇拨云见月,得偿所愿,终登大典,臣心中喜泣也。吾皇雄才大略,本性仁厚,凡事推己及人,此乃大唐之幸,万民之幸,臣岂不喜极而泣呼!然,吾皇召臣回朝,臣虽归心似箭,唯忍痛而拒之。何为?皆因臣不欲置吾皇之于不信不孝。昔日先王恩泽浩荡,免臣一死,逐出大唐,发配边疆,永世不归,今日吾皇初登大典,即召臣回朝,成何体统。臣若回朝,则置先王之于不令,置吾皇之于不义,此万万不可也。信乃行之本,朝令夕改,何以服众,何以治国平天下呼?先王之令不可率性改之,还望吾皇三思,收回成命。否,将置臣于进退两难之地,回朝则不忠先王,不回则不忠吾皇,如此,臣唯有以死谢罪。臣惶恐,不能效力吾皇之一二,心中万分惭愧,故,若臣子冠礼之年,学有所成,必遣至长安城中,考科举,登朝堂,拜服于吾皇跟前,任为差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此,臣叩首,吾皇万岁。
这篇《与皇恩书》,满纸忠义,洋洋洒洒几百字,可谓荡气回肠,也难怪皇上为之落泪。
能让当今皇上痛哭落泪,能让茗剑山庄三小姐以身相许,从古至今,只怕也只有易学士能够做到。
当然,那时候易林还没来到这个世界。这些故事也都是他从别人口中听说的,也不知几成是真,几成是假。
易林觉得多半是假的。按照易老头那臭读书人的迂腐德性,断然做不出这么轰轰烈烈浪漫的事情来。
但这《与皇恩书》通篇向皇帝感恩表忠心,毫不避讳的出卖儿子,老子给皇帝做牛做马不说,还想让儿子也做牛做马,倒像是易老头那自命清高的酸臭作风。
易夏庄在江湖上也算是少有名气,每年都会有一些江湖人士登岛拜访,或是谈文论武,或是避世偷闲。
易学士和夏三小姐也是好客,来者不拒,热情招待。
然而,去过易夏庄的人都说易夏庄的少主是个弱不禁风的病秧子,仿佛随时都有可能一命呜呼。唉,难成大器。
更让人愤懑惋惜的是,易夏庄的少主还不学无术,很是调皮捣蛋,经常把易夏庄弄得鸡飞狗跳。
易学士的知书达理,夏三小姐的聪慧果敢,他一丁半点也没学到,实在让人痛心疾首。
反正在江湖上,易夏庄少主易林的名声甚是糟糕,就凭“病书生”这个称号便可见一斑。
在易林的印象中,易老头还在世时,时常会忍不住摇头叹息,说怎么会生出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
看着易老头那满脸失望的样子,易林心中难免会有些怨恨。
江湖传言,易大学士这些年在易夏庄苦心钻研出许多治国理政之良策,常常与到岛上拜访的友人高谈阔论,甚是尽兴。
尽管如此,易林在耳濡目染之下,依然什么也没学到,不然也不会被人讽刺他不学无术。
据说有一天,易林大病一场,醒来后性格突变,常常说些离经叛道的言论。他说这天下不是皇帝的天下,而是黎民百姓的天下,若是那天黎民百姓不爽了,这天下也就要易主了。众人纷纷震惊,说他大逆不道,按罪当诛。
易夏庄因为主人易学士和夏三小姐而闻名江湖,但易夏庄少主易林这个名字在江湖上却名不经传,即使有人知道,那也是茶余饭后的笑谈。
去过易夏庄的江湖人士常常会觉得惋惜,只怕易家风采要绝于此脉,可悲可叹。
这么多年,易林已经习惯了因为生来多病、懒散无教而遭人诟病。
他向来对这些沽名钓誉之人不屑一顾,只是心里默默地想,将来要是有机会出岛,一定要做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让天下人刮目相看。
只可惜事与愿违,出了岛之后,易林才真正知道自己是何其的渺小。小到客死他乡,横尸街头都没人收尸哀悼也不出奇。至于他力所能及的那些事情,根本不足为道。天下之大,世间之事,并非一举之力便能任意纵横。
易林有时候不免会心灰意冷地想,当时烧庄出岛,到底是对是错呢?如今已无回头路可走,要行纵横之道,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易林如今算是明白了,那些能够呼风唤雨之人,无不是借助权势地位、金钱人脉,而这些,他都一无所有。或许小狼说得对,天道轮回,大唐气数已尽,而他却还要勉强去修船,只怕是自不量力,贻笑大方。
难道此行去长安城真的是蜉蝣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易林心中自嘲。
自嘲归自嘲,但易林内心其实并不信命。既然老天爷让他在大唐重活一次,那他就应该好好把握,活出精彩人生。
易林觉得他可以凭借才识与努力在长安城闯出一片天地。这也是他为什么会义无反顾烧庄出岛,毅然决然要去长安城赶考的原因。
易林想要去践行老师口中的纵横之道。
顺应天命,匡扶大唐,他想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