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瓶颈
作者:种菊南山下   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最新章节     
    南阳事件,也给张蔷敲响警钟,地处中原内陆的一府之地,已经如此糜烂不堪,大明的其他地方,富庶的江南,开放的闽广,鲜花着锦的繁华下面,隐藏着多少,比南阳陈家还凶恶的势力?

    呀玛,越想越心惊,她得握好手里的武器,起码得练好十万京营火器兵,才有安全感,这是她母子二人,加上阿宝的保命之道。

    于是第二天,张蔷带着姜姑姑、法容、怀恩和一队御林军,到兵部的火器局考察。

    次辅兼兵部尚书袁可立、五军都督府张维贤、兵部左侍郎兼火器局局长倪元璐……一众军方高层随行。

    这次张蔷首次打起太后仪仗出行,平日里,她习惯微服私访,只带着法容,但那只是在京城的坊市里转悠。

    今日里出城调研,就不能坏了规矩,出城后,袁可立又调了一队京营来护卫,说是有备无患,张蔷只得依她。

    平安听说后,也想随她出来,但内阁三人坚决不同意,首辅孙承宗给出的理由是:太后出行,天子监国。

    阿宝听了,老神在在地对张蔷说:“喵……他们是怕你出什么意外,万一你有事,大明不是还有平安么?”

    所以今日陪她出行的,只有阿宝。

    出了皇宫,从大明门到永定门,整条正阳门大街,已经改造成宽阔的水泥路面,两旁新栽的白杨树,还很弱小,也伸展着嫩绿的枝条,任春风将叶子吹得沙沙作响。

    这个时代,京城的春天还没沙尘暴,干净的阳光照在脸上,暖融融的,阿宝幸福地眯起了猫眼,趴进它的篮子里,享受阳光。

    火器局占地近三百亩,围墙高峻,护卫森严,城墙上架着火炮,护城河又深又宽,自成堡垒。

    随行人员留在城堡外待命,张蔷只带着法容和姜姑姑,姜姑姑抱着阿宝,在袁可立几人的陪同下,进厂里参观。

    一进车间,就见一位五十来岁的老者,正在一台机器旁,聚精会神地劳作,倪元璐低声对张蔷道:“太后,那是兵部右侍郎毕懋康……”

    倪元璐走上前,向他打招呼:“孟侯,刚才在办公室里没见着你,又来车间干活了?快过来,太后来了……”

    毕懋康闻言抬起头,见到张蔷一行,忙过来行礼:“臣毕懋康,见过太后!”

    张蔷点点头,毕懋康又与袁可立几人一一见礼,张蔷问他:“毕大人,你在做什么?”

    毕懋康走到刚才那台机器上,取下一截钢管,双手捧到张蔷面前,法容忙上前接过,递给张蔷。

    “太后请看”毕懋康说,“臣在用车床,试着给这根管子钩上膛线……”

    张蔷明白了,这时代的滑膛枪,制作得再精良,准头是一个硬伤,子弹喷出枪膛后,前进方向不受控制,你本来指着敌人的脑袋打的,结果中枪的,可能是第二个人的大腿……

    有一次,张蔷在接见毕懋康的时候,提到准头的问题,她说:“听说佛朗机那边,有工匠给枪管里刻上膛线,让子弹在枪管里放置,出膛后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

    张蔷还给他画了膛线的样子,以及用来刻膛线的手动木质拉床,就是美州殖民者早期使用的那种。

    没想到过了半年时间,还真给他按图造出了拉床,还用它来拉膛线了。

    张蔷接过那根十分光滑的钢管,倪元璐在旁边补充道:“这是用焦炭炼钢法,炼出来的精钢,虽然还赶不上顶级的苏钢,胜在产量大,造价低,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张蔷把枪管递给下首的袁可立,亲切地对毕懋康道:“听说毕大人带了几位徒弟?这些力气活,应该交给年轻人去做,要是把你累着了,可是大明的损失啊。”

    毕懋康拱手道谢:“谢太后体恤,只是那钩刀制作不易,臣怕他们毛手毛脚的,给弄坏了。”

    倪元璐又道:“制作一把钩刀,得五十多两银子……”

    张蔷问他:“你每月给毕大人多少研究经费?”

    “经费?”倪元璐摇头,“毕大人用银子,都是从局里出,没有专门的经费。”

    “这可不行,”张蔷说,“火器局应该拨出一笔研究经费,用来购习实验材料,不要让毕大人为了五十两银子,就将钩刀看得跟眼珠子似的,而年轻人,只有多动手,才能成长起来嘛。”

    袁可立也对毕懋康说:“孟候下来,做个今年的预算,汝玉将这块经费独立出来,不要抠抠搜搜的。”

    张蔷补充道:“不止是毕大人这里,凡是研制、改进新火器的人员,都应该划拨一笔经费,帮助他们大胆创新……”

    倪元璐低头领命。

    线膛枪还在研制中,张蔷不愿意泄露过多的信息,便提议到陈列室,看看已经量产的成品。

    毕懋康将那支枪管,交给大徒弟,让他上手去钩膛线,一再叮嘱他:“手要稳,别把钩刀弄坏了!”

    害得他大徒弟缩手缩脚的,不敢下手,反而做不好。

    陈列室在火器局办公室的旁边,里面陈列着各种用途的火枪、火炮和铅弹。

    毕懋康拿起一支乌黑发亮的火枪,呈给几人看,一边介绍道:“太后,各位大人,这种燧发枪,就是装备京营士兵的普通燧发枪,枪管是用焦炭炼出的精钢打造,枪托用的是白桦木,采用定装子弹,一千发以内,基本不会炸膛……”

    “这枪,一个月能生产多少支?”张蔷最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能将卫所兵武装起来,成为她打击地方黑恶势力的有力武器。

    “目前,受制于工部的钢产量,如果原材料供应得上,每月能生产两到三千支……”

    袁可立补充道:“十万京营兵,只装备了四成,另外,九边军镇,也只装备了两成……”

    意思是,其他部队,还轮不上。

    张维贤不甘心地道:“三千支太少了,目前清改卫所,一个卫,至少应该组建一支一百人的火枪队……”

    张蔷点点头:“可惜卢大人今日没来,下来了解一下,炼钢厂遇到了什么问题?导致产能不够?”

    倪元璐经常与卢象升打交道,他知道卢象升的苦恼。

    “秉太后,”他道,“卢大人那里,一是煤炭供应不上,煤炭全靠人工一筐筐地从矿洞里背出来,产量上不去。

    二是铁矿石的问题,也是靠人工一筐筐地背出来,满足不了炼铁炉的需求。”

    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就算建了先进的炼钢厂,原材料供应不上也是白搭,张蔷再急,也得一步步来。

    “记下来,”她对身后的法容道,“下来再想办法。”

    法容掏出随身携带的记事本,用炭笔刷刷刷地记录了下来。

    一行人继续往前走,毕懋康指着地上一架小型的虎蹲炮,介绍道:“太后,各位大人,这是改良后的虎蹲炮,可以装在马背上发射。”

    “怎么解决后座力的问题?”张蔷好奇地问。

    “是这样,”毕懋康指着那炮的底座道,“太后请看,这炮是横着安装在马背上的,发射的时候,骑兵在射程内,采用侧向发射的方式,就能避免后座力对马背的冲击。”

    袁可立补充道:“就像佛朗机人的武装商船,开炮时,要将船身侧过来对准目标一样,骑兵到达预定位置后,调转马头,用侧面对着目标开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