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救人英雄罗盛教
作者:行早的鱼   不能忘却的197653最新章节     
    在此期间,志愿军中出了一位舍身救人的英雄,他的名字是罗盛教。

    1952年1月2日清晨,天边微微发亮,远处传来鸡鸣。罗盛教穿上军装,拿上装着几枚练习榴弹的绿色背带军包,叫上自己的好友宋惠云一起去栎沼河练习投掷榴弹。

    比这两位军人更先到的是4位朝鲜少年,他们嘻嘻哈哈地奔跑在冰面上。此时的朝鲜正值隆冬季节,河水被冻得十分结实。

    少年的嬉笑声传到罗盛教和宋惠云的耳边,他们相视一笑,似乎都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刻。

    两人打算避开4个少年,前往更加僻静的地方练习投掷榴弹。

    罗盛教和和宋惠云分开,一人往一头去练习。罗盛教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一声呼救。

    他回头一看,原本活跃在冰面上的4个男孩,现在只剩3个,剩下的三个少年正拼了命地向这边挥舞手臂,大声叫喊着。他虽然听不懂朝鲜语,但是远处少年惊讶、恐惧地叫喊声,还是让他立马意识到前方发生了危险。

    原来是一个名叫崔莹的小孩,不慎跌入冰冷的湖水中。刺骨的湖水让崔莹的身体逐渐僵硬,他开始缓缓下沉。

    听到呼救声后,军人的身份使他没有多想,立马冲上前去。罗盛教朝着少年落水的方向狂奔,他一边跑,一边把戴在头上的绿色军帽、穿在身上的夹绒绿色棉袄、套在腿上的加绒棉裤一并脱下。

    三个少年围在已经结了冰的河面上,他们中间是一个破开的冰洞,“有人落水了!”罗盛教心中一紧。

    罗盛教毫不犹豫地跃入冰冷的水窟窿,潜入水底寻找崔莹的身影。

    罗盛教在冰冷的湖水中,因寒冷而脸色苍白,浑身青紫,身体不断颤抖。他浮出水面换气后,又迅速潜入水中。

    好不容易找到了少年的踪迹。

    营救溺水的人,这不是一件容易事,人在溺水环境下,会拼命拉扯身边一切能够抓住的事物,双脚使劲乱蹬。这对于溺水者和施救者而言都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跳入冰窟的罗盛教显然也发现这个问题,溺水的朝鲜少年似乎不太会游泳,在寒冷刺骨的河水下,他好不容易找到那个少年,几次拉扯之下,终于将他送上河面。

    就在少年的手刚刚扒在冰面上时,“咔嚓”一声,冰窟旁边的冰层又一次破裂。

    刚刚被罗盛教举过头顶的少年,又一次重重摔了下来,刚好砸到罗盛教的手指,然后再次沉入水中。此时的罗盛教已经浑身发紫,四肢颤抖不已,感觉铺天盖地的寒冷侵入身体中,连心脏都没有一丝热度。

    没有任何犹豫,罗盛教不顾自己身体,已经达到极限的他,再一次潜入河水深处,将少年的手死死拽住。

    带着他一点点、一点点的往上浮,好不容易看到闪烁着光芒的河面,罗盛教用肩膀和手臂将少年托举出来。

    这时,罗盛教的战友宋惠云也跑了过来,原来他也听到了呼救声,快速回到村里,带来了一根木电线杆。有了这根电线杆,落水的少年终于找到支撑点,他借着水下罗盛教的力,双手紧紧抱住了电线杆。

    宋惠云奋力将他拉上岸,但他并没有注意到,崔莹是被救上来的。

    罗盛教还在水中,却没有被发现!宋惠云四处张望战友的身影,他甚至跑到冰窟旁边,想看看罗盛教是否跳下去救人了,但只见里面一汪幽蓝的河水,并没有半个人影。

    这时,旁边的三个朝鲜孩子,仍然在大声呼喊着,表示还有一人在寒冷无比的冰窟窿中。

    但由于宋惠云并没有亲眼看见罗盛教跳下冰窟救人,他也听不懂朝鲜语,所以他单纯认为这些孩子是在感谢他。

    但是看着这些孩子脸上焦急彷徨的面孔,宋惠云意识到刚溺水的孩子仍然处在危险之中,便让他们赶紧回家,让那个孩子烤火取暖。

    孩子们一步三回头,彷徨无助地大哭着。

    但终究因为语言不通,能力有限,而且溺水少年身体已经渐渐发紫,他们不得已回到家中,寻求父母的帮助。

    没有目击证人的罗盛教,最终被定为“普通溺亡事故人员”。

    他所在的侦察连按照指示,购买了几块木板,制作了棺材,并从师后勤部领取了新的军装和军帽,为罗盛教穿戴整齐后,将他安葬在朝鲜石田里的后山。当当地居民得知消息后,提出按照朝鲜的风俗,先将罗盛教的遗体在家中停放三天,然后再举行葬礼。

    然而,侦察连的领导认为,罗盛教作为志愿军,所有行动都是自愿的,不应该因此给乡亲们增添麻烦。

    次日清晨,全村自发筹集了17斤黄豆和玉米,送来表示慰问,村民们坚持希望按照朝鲜的传统习俗安葬罗盛教。

    一位55岁的妇女甚至愿意献出自己未来的墓地作为安葬之地。

    连长婉言谢绝了乡亲们的请求,村民们以及崔莹的父母极度悲痛,甚至扬言如果不重新安葬,他们全家将以绝食抗议。

    141师的师部正设在石田里,正是罗盛教救起孩子的那个村庄。

    叶健民师长乘坐吉普车返回师部驻地,透过车窗,他发现师部大门外已经被层层围住,挤满了许多情绪复杂的朝鲜民众。他们脸上既激动,又悲痛。叶健民立即指示参谋下车了解情况。

    不一会儿参谋人员回来了,还带来两个朝鲜百姓代表,他说:“有一个叫做罗盛教的战士,为救一个朝鲜小孩牺牲了,这是群众自发来为他请功。”

    随着参谋人员到来的朝鲜老百姓,用一口不流利的中文结结巴巴地说:“长官!被救的孩子叫做崔莹,罗盛教是我们的英雄,他应该得到该有的名誉,请您帮助我们。”

    他的话刚刚说完,从人群中冲出来一对母子,他们二话不说,直接跪在叶师长面前,一抬头,原来早已泪流满面。这对母子就是被罗盛教所救的家庭,孩子还小,怯生生地跟在母亲身后,但是心里想着他的救命英雄,眼神中充满歉意和感激。

    原来,这些朝鲜百姓是来请求部队同意让他们按照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安葬一名叫罗盛教的年轻战士。他们表示,罗盛教为营救一位名叫崔莹的朝鲜少年,不幸英勇牺牲。

    小崔莹的母亲含泪恳切请求道:“元善女大娘已经献出了自己的墓地,我们要用朝鲜人民的传统葬礼,庄重地安葬救命恩人罗同志,让他永远与我们同在!”

    方圆十里八乡的朝鲜乡亲们纷纷赶来,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这位普通中国士兵罗盛教的敬意和钦佩,一致要求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

    叶师长皱一皱眉头,“罗盛教”这个名字出现在脑海中,总感觉怎么这么熟悉?

    突然,叶师长一拍脑袋,他想起之前部队中有一则消息,说是一位士兵不慎溺水身亡,最后被处理为普通溺水事件。起初,他以为这不过是一桩普通的意外事故,在那个艰难的时期,并没有特别在意。

    然而,当他看到如此多的朝鲜百姓聚集时,隐隐觉得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于是,他立即命令参谋人员进行调查。当参谋将详细调查结果汇报给师部时,叶健民内心久久不能平复。罗盛教是为了救人而英勇牺牲,他是名副其实的大功臣。

    次日,叶健民与两位科长一同前往获救的崔莹家。崔莹与他的母亲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提起罗盛教的英勇救人之举时,母子俩激动得热泪盈眶。随后,叶健民还带领科长来到河边,仔细察看当时的现场痕迹。

    冰窟窿尚未完全封冻,参差不齐,如同犬牙一般的冰窟边缘也宣告着当时罗盛教是用尽力气,经历几番波折,才将这个朝鲜小孩救上河面。通过实地考察和听取朝鲜人民的讲述,叶健民对罗盛教的英雄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为有这样的战士感到自豪。

    北风呼啸,叶师长严肃地将军帽从头顶摘下,对着逝去的罗同志敬礼。

    回到师部后,叶健民立即将了解到的情况汇报给政委彭清云。两人商议后,决定重新拟定一份报告,向上级汇报罗盛教的英勇事迹。叶健民召集师部的主要领导成员,及各团的重要指战员召开会议,会上作出了三项关键决定:

    第一,会议高度赞扬了罗盛教的牺牲精神,认为他的行为与战场上牺牲的战士无异,体现了国际共产主义的精神。

    第二,会议同意了朝鲜人民关于安葬罗盛教的请求,并决定接受朝鲜人民捐献的墓地,为罗盛教举行一次高规格的葬礼。

    第三,会议决定撤销之前对罗盛教事故的报告,改为在全师范围内学习罗盛教的行为,并高度表扬他的举动。

    会议结束后,141师二千多名官兵齐聚一堂,他们和朝鲜人民一起追悼罗盛教。

    在哀乐响起时,21门响炮轰然升天,他带着人民对英雄的思念和崇敬,绚烂在天空中。

    部队按照朝鲜当地的最高礼遇为他举行了葬礼,并将他安葬在山坡上,墓地旁种植了一棵松树。在罗盛教牺牲的地方,朝鲜人民立了一块木牌,铭刻着号召所有在朝鲜土地上的人民永远铭记罗盛教同志,学习他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141师关于罗盛教事迹的材料和报告被呈报至军部,并逐级上报,最终引起了19兵团首长和志愿军总部的高度关注。

    为了缅怀罗盛教勇敢救助落水儿童的英勇事迹,1952年2月3日,志司决定表彰他所展现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一级爱民模范”和“特等功臣”的荣誉称号。

    在全军中,获得这一称号的仅有四人,另外三位分别是:20军59师177团2营教导员王兴记,20军60师178团火箭筒连连长张益仁,以及27军后勤部第二医疗所副所长孙凤钜。

    1952年2月4日,《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一文,通过新华社发布后,罗盛教的名字和他的英勇救人事迹迅速传遍了全中国、朝鲜,甚至苏联和东欧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许多中小学和高等院校,成立了“罗盛教班”,许多中小学和荣誉军人速成学校,将这篇通讯的主要内容编入语文课本;朝鲜人民也从此唱起了十分动听的歌——“青青河,高高山,中国英雄万万年。我们心爱罗盛教,赞美的歌儿唱不完……”

    1952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认罗盛教“模范青年团员”的称号。

    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罗盛教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同时,他牺牲的栎沼河被更名为“罗盛教河”,救人的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安葬地佛体洞山也更名为“罗盛教山”。在这座山上建有纪念亭和纪念碑,碑上刻有金日成的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1953年,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随第三届慰问团来到朝鲜,金日成亲切地对他说:“感谢你,感谢你养育了一个好儿子,他为朝鲜人民献出了生命,谢谢你这样伟大的父亲。”在慰问军队时,罗迭开老人被朝鲜人民军视为英雄,众人将他高高抬起。

    崔莹和她的父亲见到了罗迭开,心怀感激。崔莹称呼他为“爸爸”,恭敬地献上一包礼物,其中有两套朝鲜民族服装,和他母亲亲手织的一匹家绢。崔莹一家人的举动,让罗迭开逐渐从丧子之痛中走了出来,并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无比自豪。

    罗盛教烈士的父亲罗迭开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金日成的亲切接见,并当选为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及县人大常委。他曾先后八次前往北京、两次赴平壤。

    自1956年起,罗迭开多次参加全国烈士军属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八次前往北京,其中两次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七次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1954年,崔莹随朝鲜访华团来到中国,特地前往新化,拜访罗盛教的故乡。

    1960年,抗美援朝十周年纪念时,贺龙元帅与罗瑞卿大将率领中国军事代表团前往朝鲜参加相关纪念活动。

    在活动期间,大家见到了已经长大的崔莹,他已经是朝鲜人民军的排长了。